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中长期发展计划和地区发展计划同样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的显著特点,具有规划未来、引导方向、配置资源、综合协调的功能。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之后,地方中长期发展规划或“十五”发展计划将进入细化阶段,要看到,这些中长期发展计划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世界经济加速一体化和信息化趋势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必须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计划管理的新路子,计划方法也相应地要加以革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中长期计划方法应该在计划信息高度网络化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和完善国家发展计划的预测系统、检测系统和预警系统,大力提高计划方法的电算化水平。要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在国民经济整体信息化基础上建立起经济信息传递、交换、反馈、维护的顺畅通道。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模拟和反映宏观经济的真实运行,有利于提高“看得见的手”的反映和调节能力,计划方法本身的科学性也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计划方法必须形成以现代方法为主,传统方法为辅的综合性的方法体系。传统方法是指我国在经济学研究和经济管理中常用的分析方法。该方法简单并与人们的经验结合密切,以初等数学为工具,优点是明显的直接性、灵活性,可以充分利用人们积累的经验,不足之处在于容纳信息少,信息处理缓慢。现代方法是指在经济研究和经济管理中采用现代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进行经济分析的方法,该方法的工具是电子计算机,多采用人机对话的形式,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和计算。其优势在于容纳信息量大,处理迅速,可揭示经济系统中的一些更深层次的数量联系,缺陷是与人们的经验结合较差,一旦定型则应变能力较差,特别是对经济问题中难以量化的因素无法表现和处理。这两种方法都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在经济分析中要有选择地使用它们。
计划方法应以宏观经济预测为中心展开。这是与整个计划体制改革密切相关的。国家发展计划的编制、执行、评估都必须以当前经济运行的准确把握为前提。如果宏观经济预测不准确,无论是指导性计划还是指令性计划都会造成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损失。
计划方法必须加快吸收老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新三论(耗散论、协调论、突变论)的理论成果,建立以动态趋势分析为主的方法体系。当今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表明,非线性化和动态化是计划方法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比较而言,动态化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体现在短期计划的波动上,更体现在中长期计划的发展趋势上。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趋势,我国中长期发展计划方法的整体定位应是以投入产出为主、多种趋势分析方法为辅的方法体系,进一步地,由于中长期计划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有所差别,中长期计划方法的具体运用还必须结合不同时期发展计划的具体内容,比较发挥不同计划方法的特点和优势,才能有效提高发展计划编制的科学性。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必须注意各项计划任务与计划方法的结合应该体现和坚持综合平衡的思想。只要是社会化大生产,无论是计划经济体制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平衡的观点特别是重大经济比例关系保持协调的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上被证明都是正确的。综合平衡的形式会随着经济运行的机制变化而变化,但其按比例发展的核心内容却不会发生变化。计划体制下通过指标上报、表格计算、统筹分配的综合平衡方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不再适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综合平衡主要是反映和保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平衡,这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对最基本的平衡关系。从这种形式转换的过程可以看出,综合平衡是更具有一般意义的方法论。
对于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要作到合理搭配、相互补充。我们在实际应用中不放弃传统方法的理由是因为其简单明确,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某些综合性的“大指标”中能灵活使用,应用性较强,但必须反对两种倾向:(1)认为用现代化方法制定发展计划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准确性较差,对于现代方法在实际中的推广应用持怀疑态度;认为对于数量较少的“大指标”,用传统方法处理就够了。事实上,如果没有现代方法(投入产出、经济计量模型)对国民经济系统进行多层次的内部结构分析,充分掌握经济系统运动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大指标”的制定缺乏客观可靠的基础。(2)认为传统方法是与计划体制相联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被现代方法所完全取代。这种判断也是片面的。过去长期计划工作中形成的某些传统方法恰恰具有现代方法无法具有的集中而灵活反映主要经济矛盾关系的特点。